-
动向1:树牢“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
-
动向2:积极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
动向3:把握“两新”“两重”政策契机 扩大有效投资
-
动向4:市值管理举措更多更实
-
动向5:“十五五”规划更加突出科技引领
-
动向6: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动向7:探索打造“创新政策特区”
-
动向8: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
动向9:创新创业投资提速
-
动向10:加快建设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
-
动向11:推进“穿透式监管”
-
动向12:深化薪酬改革
-
动向13:加快开辟“第二曲线”
-
动向14:人工智能应用提速扩面
-
动向15:开辟人形机器人(18.210, -0.41, -2.20%)新赛道
-
动向16:新能源开发更加注重质效
-
动向17:电力央企调整策略顺应市场化改革新形势
-
动向18:汽车央企发力智能化下半场
-
动向19:建筑央企勇做减法严做加法
建筑央企勇做减法严做加法
建筑行业正在经历漫长寒冬。当前,建筑业产能严重过剩,内卷式竞争更趋惨烈,企业盈利空间下降,经营压力、回款压力上升,行业洗牌、优胜劣汰趋势加速显现。
《国资报告》记者查阅各大建筑央企2025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发现,存量勇做减法、增量严做加法,成为其应对行业寒冬的关键举措。
存量做减法上,各大建筑央企在清理低效无效资产、撤销“五无”企业、压缩费用开支、精简人员编制等领域全面开展“瘦身健体”工作。
建筑央企将清理低效无效资产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中国建筑(5.400, -0.04, -0.74%)提出“加大存量资产清理盘活力度”。中国中铁(5.820, -0.04, -0.68%)表示,对低效无效资产要加快出清,特别是存在巨大风险隐患的资产要千方百计依法合规加快处置。中交集团要求,加大非经营性资产、生产经营性资产中的沉没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两非”清理与“两金”压减,抢抓地方化债窗口期,加大沟通协调和催收力度,切实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改善现金流。
建筑央企将加速撤销“五无”企业和低效机构。中国化学(7.350, -0.06, -0.81%)工程表示,对无合同、无收入、无利润、无正现金流和扭亏无望的“五无”企业要坚决“销号”。中国中铁要求,对无业绩、无品牌、无资质、无能力,扭亏无望、只消耗资源不创造价值的三级公司果断采取“关停并转”措施,清理撤销无业务、无贡献、无法实现功能的经营机构。中国铁建(8.180, -0.04, -0.49%)提出,推进三级公司“助强扶弱汰劣”,加快规模小、效益差、无法独立存活的三级公司整合撤并。
建筑央企将加大降本力度。中国建筑提出,持续推进“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中国中铁表示,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思维,坚决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即便是合理的支出也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勤俭节约”。中国能建(2.280, -0.02, -0.87%)要求,坚持长期过“紧日子”,从严从紧管控一般性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并对各级亏损企业日常管理费用和固定开支的压降指标提出了硬性要求。
建筑央企还将“瘦身”之剑指向机构和人员精简。中国中铁要求,调整优化各级总部编制定员标准,将管理资源向一线倾斜,健全与企业绩效紧密关联的市场化用工总量调控机制,多维度推动机构和人员精简,坚决打破“铁饭碗”“铁交椅”。中国铁建提出,加大冗员清理力度,“不养闲人、不亏能人、不用庸人、不留懒人”。中交集团表示,将加大力度压降亏损企业人员编制、工资总额、管理费用,并对亏损企业年度适应性减员转岗比例提出量化要求。
此外,部分建筑央企还将加力整治分供商。例如,中国中铁表示,将加大“小散杂乱”劣质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专项清理力度,并提出了量化淘汰指标。
增量做加法上,建筑央企一方面“严控”传统领域新增投资,另一方面“严选”战新产业(58.110, -0.09, -0.15%)。
“严控”传统领域新增投资方面,中国中铁表示,要高度重视经营源头质量,完善经营考核机制,提升标前算赢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项目选择上要敢于取舍,机会不能错过,但坚决不可错选,承揽有效益、能落地的高质量订单。中国铁建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投资理念回归创效本源,坚决遏制投资冲动、规模情结,坚决不把投资当作获取工程项目的经营工具,严禁重资产、低效无效资产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上,用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中国建筑要求,增强市场营销的综合性、均衡性和专业性,提升资源集成能力,获取更多市场机会。
“严选”战新产业方面,中交集团表示“新产业发展必须走技术相关道路,秉持长期主义”,将在漂浮式风电、海上铺缆铺管、清洁能源、水利水电、江河湖库治理等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力量深耕细作。中国化学工程将推动精细化工、新材料园区打造,一体推进一流精细化工企业建设。中国能建提出,一旦压缩空气储能容量电价获批和氢能产品打开销售渠道,将会是该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形成的朝阳产业。中国安能要求把应急产业作为进一步拓展新赛道、挖掘新的增长点,并强调深度融入“AI+”人工智能。

“建筑企业是靠实力、靠能力而发展,而不是靠国家增长而增长,要主动开辟新赛道,开拓新业务,认真研究形势、研究市场,真抓实干破解发展难题。”中交集团的这一论断,或许代表了所有建筑央企面向未来的真实心声。